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扎根红色沃土 不负绿水青山——贵州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新局

摘要: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作为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贵州大学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从未中断。无数学子从这里走出,无...

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作为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贵州大学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从未中断。无数学子从这里走出,无问西东,追寻报国为民理想,脚踏实地,践行民族复兴担当。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出实效,不断推动党史教育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在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扎根贵州的红色沃土,不负这片绿水青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贵州大学广大师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深入理解领会党的百年辉煌奋斗历程,实现了学校各方面工作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

1.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2021年9月10日,贵州大学开学典礼上,学生代表、排雷英雄、“时代楷模”杜富国的演讲深深打动着学弟学妹们。

“你退后,让我来!”为救战友,杜富国失去了双目、双手,但铮铮豪言却激励了全国亿万青年。“我将用健全的双腿继续为梦想奔跑,信仰的光明始终照耀我前进的道路!”

作为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0级学生,杜富国是贵州大学的骄傲。在贵州大学阳明学院“英模再现”比赛现场,黄焰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另一位整整比杜富国大90岁的贵州大学校友、“红色特工冷少农”为信念奔跑到人生最后一刻的故事:

1931年6月9日,打入敌后的中共优秀党员冷少农,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一份5000多字、14页泛黄的宣纸信笺,写下了冷少农对母亲的愧疚,更记录了烈士的心路历程、记载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

1930年10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时任国民党军政部少校秘书的冷少农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获得了这一秘密计划。沉着冷静的冷少农,立即将“围剿”计划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中央苏区最高领导人的手里。从1931年2月到1931年7月的第二和第三次“围剿”,冷少农提供的情报,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弘扬烈士为国牺牲的精神,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冷少农颁发了毛泽东同志签发的革命烈士证书,随后贵州省民政厅将其编入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如今,冷少农烈士的事迹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贵州省博物馆、黔南州档案馆等均有展出。2016年,贵州大学将冷少农烈士故居设为“贵州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选择讲述冷少农烈士的故事,不仅因为他是贵州大学校友,更因为他为国为民的精神。”黄焰同学说,自己每每思之,都万分感动。

“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穿越90载时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校歌中贮藏着的贵大师生的坚毅与奋不顾身未曾改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红色基因与英模事迹一脉相传,成为贵大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精神动力。

2.红映溪山春风化雨

2021年“七一”,贵州大学原创的校园话剧《一生交给党》引发热烈反响。这部以贵州籍革命先烈周逸群生平为主线的文艺作品由学生编剧、学生演出、学生配乐,近百位同学用了半年时间排演成功,场场爆满。

用艺术作品为党史学习教育增添“韵味”,是贵州大学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在美术学院,20多名版画专业的学生创作了70多部以红色题材为基础的作品,再现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光荣历史。美术学院2018级学生黄腾说,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复刻,能够让同学们静心领悟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了解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

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近200名师生开展了“贵州省中共党史重要会议会址模型制作”活动。在3个月时间里,通过亲身前往苟坝村、土城古镇等红色会议旧址,同学们在制作建筑模型的过程中重温了红色史实。

项目负责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表示,活动破解了专业教学和党史学习中理论如何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有效拓展了师生党员探索红色文化和遗址保护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了《红色美丽村庄苟坝村试点建设村庄规划》等规划编制成果。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大学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与百年贵大的奋斗精神紧密结合,开展“红映溪山”系列行动,用理论文章、学术论坛、文艺作品、网络传播等形式展现党的光辉历程,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让同学们学有所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广大师生持续开展主题宣讲“进社区、进车间、进田间地头”系列行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宣讲441场次,覆盖师生2.6万余人次,间接覆盖受众3.4万余人次;开展“红映溪山·百项理论成果谱新篇”行动,立项党史教育相关研究项目共计74项,完成党史专题精品课程8项;举办“红映溪山·百校青年共话新征程”思想论坛,征集论文766篇,吸引接近25万人在线观看……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波说:“2021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有建党百年的契机,更有抗疫斗争、脱贫攻坚等巨大成就做支撑,很多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对‘两个确立’有了更坚定的认同和拥护。深化和巩固学习教育成果,关键是把成果引向实践中,让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了解党的领导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的信仰认同、制度认同、政治认同。”

3.顶天立地报国为民

“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贵州大学广大师生捧出一颗赤子心、扎跟黔山红土地,深入最基层、走到第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奉献知识力量。

在曾经深度贫困的贵州省赫章县,提起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教授,几乎每个农民都能说上几句,大家亲切地喊他“潘核桃”。从2008年起,潘学军从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育出了优势品种,送给农民群众,又以独创的“高接换优法”解决了核桃挂果周期长的问题,为赫章县彻底摘掉深度贫困的帽子作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万萍指导威宁县采用了先进的抗旱抗寒技术,被群众亲切称作“蔬菜女神”。“别看这些菜苗只有几分钱,但是在我眼中就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她说,农民虽然脱贫了,但要致富更得靠技术。所以,2021年她在田间地头工作的时间比2020年还要长。

“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韶华、不负梦想。”这是2021年9月11日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校长第一课”上对2021级全体研究生的寄语,也是无数扎根基层、投身伟大实践的贵大师生情怀所系。

仰望星空立大志,脚踏实地担大任。贵州大学探索出具有贵大特色的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不断书写着“大地论文工程”的新篇章。

一日三餐不规律、迷路于山间、在路上为学生修改论文,是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金林红的工作常态。一年四季奔波在茶园和实验室的他,内心的盼望是让贵州这个每个县都产茶叶、全国茶业产量最高的省,能端得出一杯干净、生态、绿色的贵州茶。

金林红通过运用生物技术控制有害生物,解决茶树病虫害的同时增产提质,确保指导过的农民都能种出无农药残留的高标准茶叶,让茶农们持续增收,脱贫成果不断稳固。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认真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用人才链对接创新链,用知识链对接服务链,逐步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

在创建一流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贵州大学始终坚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相结合。2017年以来,贵州大学每年均有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并实现了贵州省大数据领域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2020年,贵州大学获批1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位列西南前三,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光明日报通讯员 岳莹)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