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大连理工大学:用思政为工科赋能

摘要:我们的科研是要为国家工程服务的!这是著名力学家、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第二任院长钱令希院士常教导学生的话,也是传承由党创办、...

“我们的科研是要为国家工程服务的!”这是著名力学家、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第二任院长钱令希院士常教导学生的话,也是传承“由党创办、为党服务”红色基因的大工人一直以来的科研志向。

  20世纪50年代,钱令希在大连工学院创办力学系,面向国家工程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出钟万勰院士、程耿东院士等多位杰出人才。进入新时代,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人用思政为工科赋能,探索出科教融合、赛教融合、驻所培养育人体系,接续培养一批批饱含家国情怀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深挖学科思政打造融合课堂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曾说,为航天减少一克重量都是贡献,而我们用力学原理和方法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减重1吨多!”在材料力学课堂上,王博把他们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案例融入课堂,引得学生掌声一片。

  从本科到博士,师从程耿东院士的王博,在老先生们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了“三尺讲台育桃李,科学技术为报国”的人生理想。他认为:“学校每年有数千名理工类本科生学习基础力学,它是帮助支撑后续专业学习、建立逻辑思维、培养家国情怀的关键一环。”

  “如何让思政之‘盐’溶于课程之‘水’?”这是王博和教学团队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作为材料力学课程主讲、基础力学教研室主任,王博组建了以青年杰出人才为主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我国重大装备自主研制中均有长期科研经验,他们逐渐探索出案例式、引导式、建构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理实结合—文理融合—点面汇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十年来,教学团队坚持撰写课后总结,撰写出14万字的教学心得,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生课程、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大工人在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中有哪些贡献?”“结构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是怎么应用到火箭设计中的?”团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学发展史、科学家故事、国家科技奖以及工程实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与本科生所学知识点相互贯通,引导学生立大国志气,铸大国重器,建大国工程。

  推动赛教融合深化实践育人

  “赛教融合不仅助力学生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勇攀高峰、团结协作的重要手段。”王博带领团队依托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辅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大创项目、未来科学家工坊等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工程创新设计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创比赛,同时还组织一些富有新意的竞赛,将竞赛题目与国家重大需求相融合。

  “做科研的目的不是发论文,而是要为推动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中白学院大四学生王禹同从大二开始便进入团队年轻骨干郝鹏教授课题组,他清晰记得当初老师对他说的这番话。

  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王禹同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我渐渐明白,科研就是试错的过程,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才能担起服务国家需求的重任!”两年多时间,王禹同从一名学术“小白”成长为骨干成员,一路走来,科技报国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即将毕业的他成功保研,选择继续深造,“我一定要学好专业本领,更好为强国梦助力”。

  投身强国伟业书写奋斗青春

  “科研能够反哺教学,同时教学也能够滋养科研。”这是王博一贯的追求,他带领的既是一支深耕三尺讲台的年轻教师队伍,也是“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研究生导学团队,更是一群投身国家重大需求一线的青年科学家。

  2007年起,王博就带领团队专注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先后为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发动机和飞行器实现大幅减重千余公斤。长期服务于国家需求的王博深知,只有在工程一线学习锻炼,才能培养出堪当大任的创新苗子。2008年,在与航天一院一部共建“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以来,王博带领团队探索出了“双导师制”“驻所培养”以及“暑期短期课程”相结合的育人方式。

  “还记得当年王博老师常说,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是我们的幸运!”骆洪志是王博带的第一届研究生,得益于扎实的力学基础和一年多的驻所培养机会,骆洪志毕业后直接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录用,现已成长为高级工程师。

  正如王博所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科技报国的人生志向,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领”。路漫漫其修远,大工力学人将始终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继续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谱写红色育人新篇章。(光明日报记者 吴琳)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