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科大创办六十年中,曾有不少可以载入教育史的瞬间。1978年,率先创办研究生院,便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桩大事。中国科大首批招收硕士研
在中国科大创办六十年中,曾有不少可以载入教育史的瞬间。
1978年,率先创办研究生院,便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桩大事。中国科大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在临时搭建的几十栋木板房中办学而获称“板房学院”。
此后,中国科大获批国务院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从“培养新中国首批7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到“历届博士学位获得者中9人当选两院院士”……
四十年来,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创造出了一个个的历史跨越、一次次的科教辉煌。
“板房学院”中顶尖科学家讲学传道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当时,面对“科研人员数量少、水平不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缺少的‘青黄不接’现象”,1977年9月,中科院先后向国务院呈交《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和《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拟委托中国科大在北京设立研究生院,探索开展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两份报告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批示同意,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自此重获生机。
同年10月,新华社、《人民日报》发布“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京成立”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引起巨大反响,全国报考来信高达6500多封。
1978年3月1日,中国科大研究生院130名1977级研究生在北京玉泉路开学,此日后被定为研究生院的成立日;3月31日,国务院发文任命严济慈院士为研究生院首任院长。自此,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成为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建院早期,研究生院因在临时搭建的几十栋木板房中办学而获称“板房学院”,但在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考入研究生院的学子不为所动、勤奋求学;三尺讲台上,常有彭桓武、黄昆、谈镐生、邹承鲁、刘东生、关肇直、吴文俊、陆启铿等国内顶尖科学家讲学传道,亦可见李政道、吴大俊、陆光祖、陈树柏、叶楷、易家训、梅强中、吴耀祖等国外著名华裔科学家在此授课解惑,其学风之盛、师资之强,在同期国内高校可谓一时无两。
1983年5月,我国首批授予博士学位18人,中国科大李尚志等7人分别获得理学、工学博士学位。
18名硕士9名博士成为两院院士
建院之初百废待兴且无从借鉴。
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便着手制定并探索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制度。比如,在《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中将研究生培养目标设置为“具有本门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能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至少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施行三年学制,采用“自愿报名,政治审查,严格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原则和“基层党组织负责政治培养、指导教师负责业务培养”的育人方案;在建院伊始就制定“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宗旨,邀请海内外著名科学家讲学、授课,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往,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1978年着手设计并实施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分两个阶段开展高端人才培养工作;1979年首倡设立“郭沫若奖学金”,用以表彰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此为新中国首次用个人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随后,中国科大研究生院还率先开展学位授予,建立研究生兼任助研助教制度,试行博士生副导师制度……
以今日之眼光来看,这些迄今为止已基本推行至全国的制度不仅具有历史创造性,还具有时代超前性。
在建院早期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中国科大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1979年,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启动实施“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并于次年成立招生考试委员会,为中国大学毕业生赴美深造开辟新的途径并提供指导服务,在1979~1988年连续十年开展的CUSPEA录取工作中,中国科大共有237名学生入选,占全国总人数25.8%,位居第一。
1988年7月22日,国家教委公布“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科大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固体力学、固体物理(联合低温物理)四个学科获批重点学科。1980年至今毕业于中国科大的研究生中,有18名硕士、9名博士成长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航:创新不止、勇立潮头
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启动。1998年,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三大工程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时代,中国科大相继成为“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9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唯一参与高校。
这一时期,中国科大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探索。
1996年起,中国科大继续推行和扩大硕博连读制度,努力增加“四二三分流”和免试推荐比例,在国内最早探索“本硕博”“直接攻博”“硕博连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000年,建立“大师讲席”制度,创新导师队伍建设机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定期来校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
2006年,学校对运转了近30年的研究生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培养质量至上、服务导师为本”为基本思路积极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强化二级管理机制,在招生选才、复试面试、导师遴选和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院系和导师实质性权力;自2009年起探索实行新型“弹性化”学制,研究生修满基本学分后,可在工作中继续学业。
学科建设上,截至2018年3月,中国科大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数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13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
在2016年教育部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大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科学技术史、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获评A+,A+学科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五。中国科大A类(含A+/A/A-)学科共15个,理学基础学科全部进入A档。
11门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国“双一流”建设征程正式开启。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安徽考察,勉励学校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9月,中国科大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等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1月,学校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了中国科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
至2018年3月,共聘请646名教授、729名副教授(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并拥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计390人(占固定教师总数31.5%),为全校博士研究生提供一流学业指导。
2018年1月,中国科大发布《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将根据“11+6+1”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上述1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量子信息与网络安全、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力学与材料设计、信息计算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大数据等6个交叉学科和1个环境与生态学科群,同时发展新医学和新工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11+6+1”学科布局和新医学、新工科建设得以实现的核心动力源之一,将在上述领域重点部署优质生源力量。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2018年,中国科大迎来60周年校庆,研究生院也将迎来建院40周年。
四十年来,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训精神,发扬“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传统,坚守“精品办学、英才教育”育人理念,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起锚,在高等教育蓝海勇立潮头,向造就高端人才扬帆前行,以乘风破浪之姿和一往无前之勇已然并将继续为国家科教事业探索一条标记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崭新航道。
晨报记者 于巧妮 晨报制图 朱佩佩 2018年9月13日整版
院校推荐
最新资讯
考研院校
考研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