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9年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河海大学以服务行业需求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专
自2009年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河海大学以服务行业需求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建立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和“大学、企业与政府”相互作用的双三螺旋人才培养模型,确立了“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工程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1+1”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的“三赢”局面。打造三类基地,建立稳定的培养实践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特色优势,构建了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三种类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截止2015年10月,已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65家,遍布22个省(市),覆盖了水利、土木、交通、环境、电力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为相关行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分类别建立培养基地建设标准和流程,强化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同时,学校聘任基地导师1400余名,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 “双导师制”培养。
推进三重开放,构建多维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
推进教学、科研资源对行业企业开放,为基地依托单位的学习进修和业务培训提供支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与基地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进开放办学,加快国际化合作培养步伐,与国际上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高水准的高校如法国杜埃矿业学院、里尔大学合作培养工程师,颁发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和法国工程师学位证书。推进研究生培养基地之间交流互通,定期召开基地单位经验交流会、分片区的基地单位联席会议等,促进基地单位之间共享人才培养经验,打造就业联盟。
注重三个结合,构建适应现代行业发展所需的教学体系
一体化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突出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立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人文模块、工具模块、复合模块五大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聘请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开设应用性课程,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此外,还构建了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的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培养阶段,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标准,确保各个环节的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三个联动,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设计
在招生环节,试行订单式招生,邀请基地单位参与研究生的面试、录取工作,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培养环节,邀请基地导师来校授课,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提高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契合度;学生赴基地进行“顶岗实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就业阶段,学生实践结束考核结果优秀,可与基地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实施三重保障,顶层设计确保培养过程的规范化运作
河海大学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同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设基地管理办公室,共同负责研究解决基地建设、发展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为联合培养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学生管理、导师管理、学位管理等作出规范性文件,为联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学校给予基地导师3000元/生,基地管理人员1000元/生的工作津贴,基地单位支付给研究生每月不少于8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必需的办公场所、设备和住宿条件,为联合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目前,学校共有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涉及19个工程领域,每年培养120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西部水电开发等一大批世界瞩目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都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3名工程硕士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2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被评为第一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研究生培养基地被评为第一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荣获2014年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通讯员:翟婷 李海峰 万国彤)
院校推荐
最新资讯
考研院校
考研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