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稳中求进,锐意创新 深入推动“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摘要: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实质性启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意义非同一般,作用非同寻常,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基本遵循。

  2015年8月启幕的“双一流”建设,既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平稳延续,更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创新,是党之大计、国之大政。 “双一流”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标志工程,是支撑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顶梁大柱。认清这个战略定位,锚定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对承担“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校来说,这既是学校的实力和荣光,更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按照“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建设原则,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在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总结和成效评价中,专家们普遍感到:经过不到五年的建设,各方面的发展都显著超越历史同期,国际可比指标的进步都显著快于其他国家,呈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毋庸讳言,“双一流”建设工作也不尽善尽美,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不足、资源配置需要优化等问题。但是,国内外相当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在过去的几年内,教育和科研体系的发展是令人尊敬的;中国有希望成为教育强国、成为重要学术来源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深入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要锚定目标,保持定力,在已有成绩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稳中求进”:“稳”在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特色一流,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持续投入;“进”在直面问题挑战,聚焦难点、突出重点、找准突破点,勇于改革创新,努力做到“九个更加”:

  ——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党是“双一流”建设的领导力量,要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特别要把握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定位,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和学科文化建设,把好方向关、政治关、质量关,建设好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汇聚起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巨大力量。

  ——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点。建设高校要在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上下功夫,建成“以本为基、以研为峰”的全面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别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基础学科人才以及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造就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后备军,形成自立自强、世界一流的人才方阵。

  ——学科布局更加优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体现着国家对相关学科水平的认可,更是对相应学科冲击世界一流的美好期待。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布局结构,体现着满足国家发展多样化需求的状况。这种结构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建设学科是能进能出的。既有应当长期稳定支持的基础学科,也有成效卓著、剑指一流的优秀学科,还有适应需要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但也必须淘汰相形见绌的学科,以学科动态优化提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更好满足国家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大潮。学校的学科布局体现学校的面貌,要避免求全和趋同,体现特色和优势,形成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

  ——科研创新能力更加强大。强化大学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国家高精尖缺领域、针对战略新兴产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承接重大课题,产出重大成果,以贡献证明实力。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力争在原始创新上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体现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特殊优势。注重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设施、重要创新基地等建设,构建汇聚多方力量、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培育科研创新的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若干创新策源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更加显著。要以建设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统筹国内外人才资源,做好“引育留用”大文章。坚持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育人水平。特别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和遴选,用好博士后流动站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头担纲,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注重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科研范式变化相适应,以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保障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更加有力。“双一流”建设高校要融入区域和行业创新体系之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育、人才、创新与产业有机衔接,以更加突出的贡献争取地方和行业更大支持。区域和行业特征突出的建设高校,要面向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强化特色学科建设,以更加强大的实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学校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成效将作为建设成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双一流”建设高校还要发挥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作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建设高校要通过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方式支持西部高校建设,西部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共建机制加快学科提升速度,推动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更加提高。不管国际局势如何复杂多变,都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向世界开放合作。要注重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和质量,建设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平等交流机制,在开放的环境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平等的交流中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有条件的高校可牵头发起国际学术组织、举办高水平常设性学术论坛、创办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繁荣。特别是面向人类生存发展共同问题,主动设计和牵头、联合国际力量,开展协同攻关研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高校主体作用更加激发。“双一流”建设的责任主体是高校。通过评价机制、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建设高校的主体作用。探索分类建设、分类放权、分类评价的机制,促进高校自主特色发展。若干瞄准世界一流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将全面自主建设,探索办学新模式;一批综合优势强、特色鲜明的高校也将扩大学科建设自主权。通过深化权责匹配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高校创建世界一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多元。加大建设高校的条件保障力度,是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条件。建立中央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地方政府增加配套支持、高校主动争取社会支持的综合保障机制,提高“双一流”建设的保障力度,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经费管理,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实行差异化财政资金支持,扩大建设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设高校要深化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努力、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事;即使某个方面一时领先,但要保持局部领先、进而全面领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并且形成国家一流大学体系,更是需要锲而不舍的奋斗。只要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深化改革、静心建设,我们的追求一定能够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瞿振元)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