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兰大校长严纯华:培养优质研究生,一要讲规律,二要讲规矩

摘要: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就我国研究生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就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导师队伍建设、招生及培养工作等话题,中国教育在线采访到了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中国研究生教育到了要变强的时候,面临着更多改变

  数据统计显示,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而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严纯华提到,中国全面恢复学位制度仅40多年,在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研究生教育已经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发展,现在到了要变强的时候。

  而在这个过程中,严纯华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还面临着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从亚稳态到稳态发展的过程,会面临更多新的问题、面对很多新的挑战,培养单位、管理部门以及学生本身都需要改变。比如,过去学生只需要埋头苦读就能考上研究生,现在则需要考和做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思、践、悟相结合。因为我们需要既有扎实的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现在大力发展的专业学位更是如此,对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高。

  研究生教育工作应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完善培养过程

  谈及研究生教育工作,严纯华认为,今后应该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过程优化为抓手,以分类培养为路径,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提出,研究生教育要完善从招生、培养、考核、毕业到就业全路径、全流程、全链条的培养过程。

  一方面,要进一步梳理招录标准和方式、培养过程和考核评价、分流和淘汰机制、毕业论文或报告审核、答辩和学位授予要求,以及就业创业指导等环节,在学生入门时就能够明确深造目的和培养目标。

  另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提高门槛和要求,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发挥自我发展提升动力,让导师能够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使得师生教学相长、更好地互动促进,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更加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如何培养优质的研究生,严纯华提到了两个关键方面,一是规律,二是规矩。

  所谓规律,一方面要让导师体面的生活和工作,学校要在服务中实现管理,这样导师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育人当中;

  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导师千万不要用40岁的甚至50岁、60岁的人生经验,去要求一个20多岁的学生不犯错误。大家曾经都有过懵懂、彷徨和幼稚的岁月,当年我们的先生们都没把青葱莽撞的我们管死,我们就更得宽容现在学生的错误,当然不能是做人和做事原则性的错误。

  所谓规矩,则主要包括合作的规矩、知识产权的规矩、同行间的欣赏、批评和争论的交流规矩,特别是学术伦理和科学诚信的规矩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师者自尊、为徒者自强,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儿,要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严纯华提出,学校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服务理念,多方面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让导师明确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职责,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导师的历史重任。

  其次,学校应该为导师们拓宽发展通道,尽力提高导师们的生活和研究条件,支持、帮助和鼓励老师们走向国际科技前沿、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让导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体,学校要充分吸收导师们的育人经验和良策,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传统优秀文化。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尊重,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使导师花在学生身上的每一份心血都能得到褒奖,这些心血可能没有迅速转化为文章和奖项,但导师们润物细无声般的教养是弥足珍贵的。

  近些年来,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严纯华提到,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儿,是成就学生未来的活儿,对于教师贡献的一些软性评价,往往难以衡量。他表示,“由于过去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思维惯性已延续多年,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必须从当下开始做起,一步一步地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

  兰州大学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改革完善。严纯华提到,西部高校拥有的社会支撑、环境条件以及经济状态,与东部地区高校相比,并不见得有什么优势,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可以作为的地方。对老师而言,我们在讲大道理的同时,可能还得有点实惠,口惠而实不至,最后不能持久。所以,学校首先把对教师的尊重体现在了服务上,体现在了待遇上。让老师们感觉到,虽然校门外的风景不见得有北上广深那么繁华,但是在课堂、在实验室或研究室里头,自己同样可以拥有跟经济发达地区同样的甚至更加温馨的氛围。

  另外,他也提出,过去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是论文,是对学科的贡献。随着国家整体文化氛围和评价体系的优化,对老师的要求更将注重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地出细活儿、出大活儿,这就要求研究工作从“短平快”向“高精尖”转变。导师们不必在意短时间内的成败得失,从而能更加用心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敢于碰大问题的胆识。这比急于求成的培养方法要好得多,特别是对学生人品和人格的塑造更显重要。

  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导师在招生时就要精挑细选

  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了341万人。关于如何选拔优质生源,严纯华认为:

  第一要看能力,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欲望,而不是简单地看分数;

  第二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不是说学生不能偏科,个别的偏科生也可以作为专才来培养;

  第三要明确培养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这三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每个学生所受到的培养过程、知识背景,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以及特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导师要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纯华强调,在招生面试时,导师就要问清楚学生,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假如说,只是为了拿学历和学位证书,那大可不必到这儿来吃这份苦,可以选择其他的事情做;如果不是为了这两个证书,而是证书背后的厚重和内涵而来,就得在进门第一天明确告诉学生:“在你的学习和研究中,一定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研究生就是要学会直面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在苦中作乐、在失败中站立和奋进的精神。”

  他建议,导师一定要在招生时精挑细选,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功底,还要了解学生的品行特长,从而为今后的培养奠定基础。即便如此,导师们往往还会遭遇“28定律”,即大家往往会用80%的精力培养20%的领悟执行较慢的学生。不过老师应该明白“龙生九子、个个不同”,该花的精力肯定是要花,而且不会白花的。这也是为师者的挑战和快乐。

  有教无类、分类培养,为学生规划合适的培养路径

  把学生领进门后,严纯华提出,导师就要有教无类、分类培养,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规划,找出合适的培养路径。

  他特别强调,一开始,导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小切口到大问题,从而聚沙成塔,形成逐渐独立的研究体系。同时,还要不断告知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要让学生知道,必须恪守学术诚信,否则将断送他一辈子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研究训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和育人过程。

  对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严纯华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他提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面对面的,而不能仅仅依靠短信、微信、E-mail。争论和批评更要当面交流,要尊重学生,注意场合,注意方式方法。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既便是对他的批评,也是满腔热忱,而且充满了期待。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引进门、修行靠自身”的道理。

  他提到,在平时的交流中,导师要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当学生碰到了生活困难、感情挫折时,要给予引导和鼓励,亦师亦友,像长者和父母般地给予关心和教育。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导师就能够在严格要求、鼓励创新、平等碰撞中找到心与心的平衡点,能够真正把规矩和要求播种下去。

  严纯华也从自己的实践中告诉导师们,学生入门后,肯定会领受到你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个人风格。若是学生有了新的研究兴趣、想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甚至逐渐消失了对自己研究方向和课题的兴趣,应该坦然面对、欣然鼓励学生另择良师,转到更合适契合学生的导师那里去。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