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与专业学位领域介绍
(一)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1、海洋科学0707
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立足浙江、服务东海,以培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类和海洋公益服务类等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等多个学科方向建设为依托,以创新、服务和产业化为主线,在工程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资源保护与生境修复、海洋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本学科现为教育部海洋科学与工程教学委员会委员单位,建有省重中之重学科(共建);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省重点学科;拥有3个省重点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重点实验室与研发中心;建有中俄海洋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日联合海洋生态环境实验室与海峡两岸水产生物研究中心;一批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资助实验室。十一五以来,学科主持和完成了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863”计划课题、5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项课题、2项国家发改委现代农业专项、4项科技部对外合作项目与9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1项,纵向科研经费近1亿元,年人均科研经费17.5万元。学科点目前已与台湾海洋大学、俄罗斯国立湖河渔业研究、日本东海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等30多个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挪威西福尔德高等学院、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等10多个高校联合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成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本学科为核心还建立了“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省政府与国家外专局共建)”。
1)物理海洋学070701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海洋技术”浙江省重点专业,拥有海洋与海岛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学科建有全国首个省部级设施渔业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共享“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学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有“海洋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专业技术实验室。另外,学科依托单位下设“海洋与海岛研究中心”、“舟山深水网箱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东极科技岛示范建设基地”、“东极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等3个产学研基地,并拥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建有一批校外海上实习基地,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20多名。
“十一五”以来,学位点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5项,项目总经费2600余万元。累计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获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主要研究项目有国家863计划课题“新型离岸深水网箱成套装备及养殖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粒度标记数据的知识表示和知识获取研究”、“覆盖近似空间和形式背景中的知识获取研究”、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台风灾害天气浙江沿海锚泊水域船舶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港口岸线资源实时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 工程海洋学
主要开展海洋动力环境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包括泥沙冲淤数值模拟、潮汐和波浪动力数值模拟技术等;开展海岛海域开发与保护工程水动力安全评估技术,包括海岛海岸带防护工程、人工鱼礁工程等工程流体动力学特性与安全评估技术研究;开展新型离岸深水网箱装备、新型筏式养殖装备、大面积围网养殖装备、立体生态养殖装备、外海工程化养殖服务平台等现代渔业工程装备与技术研发和工程动力学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② 应用海洋信息技术
主要开展海洋遥感信息探测与处理技术开发,开展基于粗糙集理论与方法、粒计算理论与方法、神经网络与概念格技术等智能理论和方法,探索海洋领域的数据挖掘、海洋遥感图像处理新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海洋信息处理优化数学模型;开展嵌入式系统研发、智能传感器网络与海洋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以3S技术为基础,开展海洋信息自动获取、数据融合、虚拟现实、遥感图像处理等技术研究;构建海岛数字化信息平台、海上卫星救助系统、海洋环境动态预测系统,为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服务。
2)海洋化学070702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省重点学科、中日联合海洋环境生态实验室、3个浙江省高校重点资助专业实验室、省教育厅重点资助环境工程实验室、以及一批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0名,14名拥有博士学位。现有硬件设备齐全,拥有间隔流动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共计160余台(套),总价值约1000万元,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
十一五以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与1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高校科研成果奖1项、国家发明16项。主要的国家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浓海水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国际合作计划项目“海洋基础工程设施在线腐蚀监检测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星火计划“基于新型水性铁锈转化剂的渔船除锈与防腐关键技术研究”等,总经费达1500多万元。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海洋环境化学
以海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为主要方法和手段,以海洋合理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将海洋化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和新技术相结合,研究海洋环境中化学要素的浓度水平和形态分布及分析测试新理论、新技术;海洋环境评价、规划、预测与管理;海洋中污染物质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海洋环境中污染物控制,改善海洋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的途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
②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研究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水环境的腐蚀、污损与防护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发展海洋化学和化学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侧重沿海油气储运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海洋环境影响以及污染控制技术;近岸油气储运设施(海底油气输送管道、油码头储运设施等)在台风、海水冲蚀环境中安全性的研究;管道和储罐在线腐蚀检测及阴极保护理论和应用研究;大型储罐防震、防雷和防静电等方面机理研究;近岸油气储运设施完整性评价;沿海油库污染防治及泄漏控制;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天然气脱硫技术、VOC催化燃烧净化技术、石油化工废催化剂回收利用技术、废船用润滑油回收利用技术;海上溢油等突发事故应急材料与技术研究等。
3)海洋生物学070703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增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实验室、中俄浙江东海海洋养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及5个浙江省高校重点资助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建有一批校外产学研基地,现有教授14名、副教授20多名,是浙江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十一五”以来,承担和完成了1项国家发改委现代农业专项、6项国家“863”计划课题、6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与3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主要主持课题有国家863计划课题 “名贵头足类苗种规模繁育关键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与名优水产品种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支撑计划课题“东海区名优增养殖新种类研究与开发”、“东海区浅海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东海区域优势种类扩繁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课题“中国舟山渔场大黄鱼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技术研究”、“浅海典型渔业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优质安全大黄鱼养殖产业链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口、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典型生物栖息地与资源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一批省重大科技计划课题等,纵向科研经费达5000多万元。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 海洋生态学
开展海洋生物分类与区系分布,海洋生物生理生态,近岸典型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开展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海水养殖的生态容量研究。针对东海区渔场和生态系统现状,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和机理研究,关键生态过程和因子调控研究,开展海洋资源增殖养护技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人工渔礁、海洋藻场、海底贝床、人工牧场等立体生态养护技术体系。
② 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主要开展功能基因的发掘、分子图谱构建、功能分子标记的开发,分子系统进化及比较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开展海洋生物分子分类、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海洋生物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的筛选和开发、功能蛋白开发与应用等研究,为东海区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及保护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③ 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学
主要开展海洋生物繁殖生理和生殖调控、苗种繁育和开发、细胞和分子育种前沿技术、转基因育种、多倍化育种、杂交育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数量遗传学育种技术研究,重点解决重要经济物种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繁殖与开发、重要养殖种类经济性状提升与改良、关键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等。
④ 海洋生物养殖学
主要开展重要海洋生物养殖生理生态学、养殖生物逆境机理、养殖生物环境和营养需求等基础生物学研究;开展海洋生物养殖模式优化、养殖技术与工艺、养殖饵料开发和人工饲料研制、养殖病害防治技术、养殖过程与管理研究,建立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生态、高效、健康养殖理论和技术,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
4)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0707Z1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浙江省“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海洋生物医药”重点学科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优势专业,拥有国家水产品头足类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医用制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浙江海洋药物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并建有一批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多名,是浙江省海洋水产加工制造技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共建单位、中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理事单位、浙江省水产品加工重点创新团队和浙江省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单位、浙江省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理事单位。
“十一五”以来,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2项、国家海洋行业专项1项以及4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主要主持和承担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亚铁修饰带鱼蛋白水解物抗菌成分分离、结构及机制研究”、“上皮硫特异蛋白对芸薹属蔬菜芥子油苷代谢调控作用及功能研究”、“魟鱼软骨高效多靶激酶抑制剂的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 以功能离子液体微胶囊为介质分离雷公藤生物碱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支撑计划课题“水
产品加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课题“鲜活水产品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与安全预警体系合作研究”、“海水产品流化冰船上保鲜关键技术合作研究”,国家海洋行业专项计划课题“鱼糜、鱼粉清洁高值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以及一批省重大科技计划“头足类活性物质的功能特性与制备及产业化开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贻贝酶解多肽制备关键技术及抗肿瘤机制研究”、“EPSI-1对nm23H1和VEGF表达及抗PCa转移作用机制研究”等课题,纵向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元。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 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
研究水产品中渔药、重金属、过敏源等危害成分的风险评估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内源性有害成分的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中变化规律、控制及除去方法;研究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安全生产的监控体系等。
② 海洋生物利用与加工
研究水产品贮藏特性以及新型保鲜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水产品功能成分提取制备和应用;研究远洋渔业资源以及低值与废弃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海洋微生物工程化利用技术等。
③ 海洋生物制品
研究海洋蛋白及多肽、多糖、脂质的制备工艺、理化特性和生理活性;研究与开发以海洋蛋白及多肽、多糖、脂质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医用食品和护肤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研究海洋生物制品及其原料的中间体质量控制技术及其质量标准的制订。
④ 海洋药物
研究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快速发现和结构表征技术;研究海洋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技术与构效关系:研究海洋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机制;研究海洋药物的活性筛选与功效评价技术;研究以海洋功能寡糖和多肽等为原料的创新药物的工程技术。
2、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主要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需要,在高性能船舶水动力学、海洋工程结构断裂力学等基础理论和新船型开发、动力综合节能、精度造船与海工结构物设计与维护等应用技术开展系统研究,解决了数字化造船、船舶综合节能、海洋工程结构检测分析等技术难题,特别是大型散货船的建造精度控制、远洋渔船节能等技术为浙江省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学科所在单位地处我国八大造船企业集聚区域之一的舟山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结合办学的条件。本学科所支撑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与省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点;本一级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本学科拥有设备先进的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建有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为我省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充分保障。近年来大力推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学科队伍现有教授15名、博士20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6名;省教学名师2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省151人才工程人才6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船舶与临港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省级实验区;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多年来,一直与地方船舶产业紧密结合,开展船舶水动力学等基础理论研究,“风帆渔船动力化”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近5年来,在船舶动力综合节能、船型优化、精度造船以及海工修复技术等方面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及其他项目近100项,累计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近200篇。
学科带头人谢永和教授为浙江省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A类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入选人员,浙江省第三届教学名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1
本二级学科主要从事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高性能船舶研究与船型开发、船舶技术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基于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船舶异地同步设计开发平台开发”和“多Agent和本体技术在船舶产品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等多项科技项目,将数字化生产设计技术、腐蚀余量控制技术以及船体结构直接设计技术应用于三大主力船型的设计中,提升了我省大中型船舶的设计能力;承担了“船舶建造精度控制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大型船舶数字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将无余量控制技术、工艺流程再造技术、整体吊装技术以及涂层控制技术应用于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的建造,提高了我省船舶建造精度控制技术;承担了“海洋渔船船机桨有效匹配研究”、“大型散货船节能船型研发与示范”等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将船型及螺旋桨优化技术应用于散货船以及渔运船、拖网渔船、拖虾渔船的设计中,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船型和推进器。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如下:
1)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
本方向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的环境载荷与流固耦合、可靠性全寿命风险评估与决策、疲劳极限强度、船舶碰撞以及新设计与制造方法等研究。在船舶环境载荷、疲劳强度、数字化生产设计、腐蚀余量控制、涂层控制、工艺焊接以及精度安装等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已将上述技术广泛应用于新船型的设计与建造。
2)高性能船舶研究与船型开发
本方向主要以理论方法、数值计算和科学试验为手段开展高性能船舶水动力性能、动力响应以及船型优化研究,以当代先进的粘性流数值模拟技术开展船舶阻力理论计算方法与船舶推进器水动力学理论研究,并通过船舶的操纵运动水动力性能与船舶倾覆机理研究实现高性能船舶的航行安全。
3)船舶技术经济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船舶与水运系统技术经济论证与优化、现代造船模式实现与船舶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在水运建设项目规划和综合评价、港口集疏运网络优化、船舶资产评估与定价、船舶的经济可行性论证、造船企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船舶与航运产业解决发展战略规划、现代管理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2)轮机工程082402
本二级学科主要从事现代船舶动力工程及配套设备、船舶电气及其自动化、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海洋渔船船机桨有效匹配研究”、“新型船用外行星摆线针轮液压马达设计与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将齿轮箱双速比优化技术、螺旋桨节能优化技术、柴油机余热利用技术以及综合节能评估技术等应用于船舶轮机的综合管理;承担了“节能型船舶水下液压震荡清洗设备的研制和开发”、“船舶螺旋桨缠绕异物预防与排除技术”、“海洋环境下新型水基铁锈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等多项攻关项目,将水下液压震荡清洗技术、新型水性铁锈转化剂等应用于船舶的安全航行及防护;承担了“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船舶机舱监控系统的研制”、“GPS船用导航仪的研制应用”等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将现场总线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应用于船舶设备及轮机的监测与控制;承担了“晃荡液货舱原油热质耦合传递动力学研究”、“台风灾害天气浙江沿海锚泊水域船舶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液货泄漏的船舶及港口风险评估及应急信息系统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专项等项目,开发了油船等特种船舶安全工程、风险评估以及船舶溢油污染控制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如下:
1)船舶动力工程及配套设备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以及辅助设备为研究对象,依托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机械原理、液压原理等知识基础,确立系统节能、效率提高等手段实现船舶动力装置优化为发展方向,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动力设备与系统优化设计、安装工艺、船舶机电配套设备开发、船舶节能减排与防腐技术等。
2)船舶电气及其自动化
主要以船舶机械设备与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托电子电工学、自动控制理论等知识基础,确立船舶动力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发展方向,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动力设备与系统参数检测、运行优化、船舶推进系统控制、船舶通信与导航等技术环节。
3)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
本研究以船舶运行过程为研究对象,依托安全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基础,确立船舶运行安全与海洋环境保护等生态化为发展方向,以“绿色船舶、安全航海、清洁海洋”为目标,科学研究主要涉及船舶设备安全防护、溢油污染控制、压载水处理及船舶废气排放控制等技术环节。
3)海洋工程0824Z1
本二级学科主要从事海洋工程结构动力性能研究、海洋建筑物与海床相互作用、近海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多项海洋平台结构强度与水动力分析,以及深海立管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了海洋工程结构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和立管的涡激振动研究,并研究近海与海岸结构物的冲刷特性、海岸结构的抗震机理;承担了多项波浪能发电、潮流能发电及海上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省部级以上课题,通过实验研究,成功地研究并制造出了高效波浪能发电装置,并进行海上风力发电装置和风电安装船的研究与开发;承担了多项海洋平台、工程船舶及风力发电装置的振动与噪声研究项目,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现场测量,进行了自升式平台和风力发电装置等海洋工程结构的振动与噪声及结构安全检测与评估。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如下:
1)海洋工程结构动力性能研究
本方向主要开展海洋环境载荷作用下的海洋平台结构强度计算、海洋平台结构损伤检测及新型海洋平台开发与设计、海洋立管分析与研究、海底管道动力特性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风、浪、流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的开发设计、振动与噪声及动力检测技术等。
2)海洋建筑物与海床相互作用
本方向主要开展海洋工程环境下,海岸和近海建筑物或构筑物与海床的相互作用理论,在海洋土力学、海床动力学、海岸动力学等基础上,研究海工建筑物的结构可靠性和工程防护措施,提出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海工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性能。
3)近海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
本方向主要进行波浪能、潮流能和海上风能等海洋能源利用技术与开发工程的研究。基于海洋流体动力学和能源转换的基础理论研究,研制恶劣海况条件下经济、安全可靠的海洋能电站新型工程结构和高转换效率的发电系统,进行水动力参数附加质量、阻尼、环境荷载等的耦合匹配优化设计;并进行风力发电装置的优化和结构噪声分析,以及多种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3、水产0908
水产一级学科主要围绕东海渔场尤其是浙江渔场渔业发展需要,在渔业生物学、渔具力学、渔网制作与网片剪裁工艺学、渔业经济学等为代表的基础理论以及渔场调查与预报、渔具革新、水产苗种培育与养殖、渔业环境保护和增殖放流、渔业管理等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在浙江省海洋捕捞、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渔业产业经济发展与渔业管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捕捞网具改革、渔业资源调查与渔业管理技术等方面已成为浙江省海洋渔业发展的唯一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单位。本学科现为浙江省水产学会捕捞与渔船渔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水产学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建有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等一批校外基地。
本学科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以“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为依托,下辖“水产养殖”、“捕捞学”、“渔业资源”布局的学科体系;拥有成建制进入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建有海洋渔业等10个校内教学研究型实验室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远洋渔业科学平台实验室,渔具水动力实验室为国内水产类院校中高水平的渔具研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浙江省十二五优势建设专业。
本学科长期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和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风帆渔船动力化等6项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东海群系带鱼资源变动和管理技术、中国对虾移植放流技术,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三、二等奖;同时获得省部级奖50多项;提出的“伏季休渔”、“拖虾休渔”建议被国家采纳并分别实施;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级以上项目近60项,研究经费5000多万元;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奖10多项。
本学科成员现有正高职称40余名,博士学位30多名。有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1名,农业部渔具专家2名,有3名分别任浙江省水产学会3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省“151”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16名。
1)水产养殖090801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水产品安全养殖实验室”、“水产品营养与饲料实验室”、“水产养殖微生物学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现有正高职称12名,副高职称2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各1名,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名。近五年来,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5项;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年来,学科紧扣区域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注重研究方向凝练和装备条件升级,研究特色明显、保障条件优越。现已形成了以浙江渔区主养品种安全、高效、规模化养殖为主题,以安全养殖理论体系和生态育种模型构建、苗种优质培育、重大疫病诊断与防控、养殖动物逆境生态生理和养成品质改良等为重点的研究格局。本学科将以推进我省水产养殖产业升级和产业经济增长方式优质化转变为切入点,以水产品安全养殖理论研究为核心,以种质种苗与高效养殖工艺、重大疫病研究为两翼,以良种生态选育、养殖生物逆境生理生态、病敌害预警防控和养成品质提升为重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的硕士生具有组织和独立开展科研、生产以及水产药物、饲料、苗种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能较熟练查阅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与疾病防控
本方向以保障养殖生产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为切入点,主要开展养殖区域生源要素地球化学过程、养殖生物生态耐受与响应特征、养殖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养殖环境容纳量与扩容途径、养殖生物逆境补偿机制与生物营养能量学、环境污染物与病敌害生物预警防控、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以及诊断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②水产动物繁殖与发育生物学
本方向以适养水生经济动植物和重要病敌害生物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适养生物的种质生物学、引种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苗种生物学;主要敌害生物的生活史型、繁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③水产养殖工艺与技术
本方向以实现养殖产品(含苗种)高效产出为着力点,主要开展养殖生物移植、养殖装备研制与开发、人工育苗、中间暂养和商品养成等养殖工艺与技术研究、养殖模式构建与技术参数优化、养殖工艺设计与参数优化、养殖生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研究。
2)捕捞学090802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捕捞学”浙江省重点学科。现有正高职称10名,副高职称13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2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多年来,在渔具渔法与渔业工程技术、渔具理论、渔船装备与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多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近20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4项;出版著作、教材近10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拥有以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的科研设施,2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主干专业课程《渔具渔法学》等被列为浙江省精品课程。本学科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后可在渔业领域或相关单位广泛就业。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渔具渔法与渔业工程技术
主要研究现代负责任捕捞技术、现代设施渔业技术、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等。近五年,主持了“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东海区负责任捕捞技术研究与示范”、“浙南外海渔业资源与作业方式研究及其推广应用”、“浅海围网设施与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等10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舟山市人民政府二等奖各1项;出版了《中国远洋捕捞手册》、《金枪鱼渔业》等多部著作,为我国渔具渔法和渔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渔具理论
主要研究渔具设计理论、渔具计算、渔业生产调控技术等。近五年,主持了“柔性渔用网衣在波浪中的水动力特性研究”、“新型柔性浮式体对海水养殖网箱消波和分流性能的研究”、“柔性浮式防波堤在海洋设施渔业中的开发应用”等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舟山市人民政府二等奖1项等;出版了《计算渔具力学导论》、《渔具力学》等多部著作,为我国渔具设计理论和渔具力学等领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渔船装备与技术
主要研究渔船设计技术与方法、渔船综合节能减排技术与方法、渔船装备开发、渔船作业安全评估及污染控制技术、渔业机械等。近五年,主持了“渔船高效安全作业方式研究及其推广应用”、“渔船高效节能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金枪鱼延绳钓浮标定位系统的研制”、 “渔轮起网机主动保护装置研究”、“台风灾害天气浙江沿海锚泊水域船舶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苗自动记数系统研制”等一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进行了多种新渔船的研制与示范;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次、舟山市人民政府一等奖2次;出版了《渔船结构与船舶设备》、《渔船轮机及电气设备》等多部著作。
3)渔业资源090803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为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和浙江省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东海区渔业资源与环境专家委员会专家、中日渔业委员会生物资源专家小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2名、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现有正高职称8名、副高职称11名、具有博士学位7名。
多年来,学科围绕东海渔场(特别是浙江渔场)开展渔业资源生物学、渔场调查与预报、渔业管理技
术研究,特别是侧重于带鱼、上层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资源动态及其变化机制问题研究。科研工作紧扣渔业发展需要,为渔业生产和管理服务,为主提出的伏季休渔、拖虾休渔期等管理方案,均被国家采纳并实施,在我国渔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科研队伍也不断培养与壮大,形成了浙江省唯一且在东海区具有重要影响的渔业资源中坚科研力量,对提高我省在该领域的国际国内地位、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海洋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针对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水域环境不断恶化等制约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目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学科围绕鱼类群落结构演替和生物多样性变化,渔业资源变动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相应机制,渔业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渔业水域环境评价与修复等重点内容继续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收录的有20 篇;出版著作5部。承担科研项目56项,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0项。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了1项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建有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创新团队各1个。拥有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增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渔业资源生物学实验室、渔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渔业遗传多样性实验室等学科实验室。毕业研究生可以在渔业、环保等科研和管理单位或部门广泛就业。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渔业资源生物学
以渔业资源种群生活史研究为基础,运用形态学、生态学、遗传学、海洋生物保护学原理,在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变动、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及响应机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本方向以东海渔场虾、蟹类、鱼类和头足类的渔业生态学以及分子遗传方面研究为特色,对东海虾蟹类资源状况、群落结构特征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近五年主持了“东海虾蟹类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东海典型海域虾蟹类生物多样性及优势种数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和“中国沿海日本蟳和双斑蟳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舟山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舟山渔场渔业生态学》、《东海经济头足类资源》、《东海经济虾蟹类》和《东海区珍稀水生动物图鉴》等多部著作。
②渔业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在对渔业资源进行科学调查、监测基础上,利用数理模型和经验公式,对资源量和渔获量进行分析、计算、评估和预测,研究渔业资源种群动态,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天然渔业资源,为制定渔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健全渔业管理制度及法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近五年,主持了、“渔业统计数据修正及非确定性评估方法的研究”、“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动态研究”等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舟山市人民政府一等奖2项等。
③渔业水域环境评价与修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增殖放流改造环境等人为的方法增加或改善资源补充量,人工鱼礁群区域海洋生态效应,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控、水域污染控制、环境评价与预测技术,水域环境修复技术,环境灾害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环境因子变动与渔业水体富营养化关系以及赤潮发生机理等。近五年,主持了“东海区名优种类增殖放流技术开发与示范”、“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海区环境问题研究”、“海洋环境下新型人工鱼礁结构强度及稳定性研究”、“舟山渔场渔业生态环境研究与污染控制技术开发”、“深水网箱养殖环境动态研究与清洁生产技术”等一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舟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发表、出版“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统计学”、《远洋金枪鱼渔业》等论文(论著)多篇(部)。
4)渔业经济与管理0908Z1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为《中国渔业经济》期刊的协办单位,浙江省海洋经济学会会员单位,浙江省渔业经济协会的会员单位。本学科现有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一个,仪器设备总值190多万元。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充足,能够满足本学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多年来,本学科紧扣渔业发展需要,就舟山市水产品市场交易、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及渔业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东海带鱼伏季休渔、拖虾休渔期等管理方案并被国家采纳实施,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科地域特色鲜明,教、研成果丰硕,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在服务和推进浙江乃至全国海洋渔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急需渔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人才,未来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本学科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20余名,博士10名。其中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享受政府津贴等人才2名。近五年,该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ISTP 收录的有15 篇,IE收录1篇,多篇论文获奖。出版著作数十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
①渔业经济与产业发展
主要研究海洋经济、渔业经济理论,渔业产业等,本方向研究以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区域特色和区域模式为基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为渔业职能部门决策服务、为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服务、为繁荣渔区经济和推动渔业技术进步服务。近五年,主持了科研项目18项,其中省部级项目7项、浙江规划重大招标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软科学项目4项、国家软科学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舟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项目横向课题7项,为舟山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的参考和借鉴。
②市场经济与水产品流通
主要研究网络经济和贸易理论,为水产品贸易理论与新经济的结合寻求新的理论支撑和整合途径。重点探讨网络经济时代水产品交易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将传统交易与新兴的网络营销、电子交易及在线支付、在线社区管理等结合起来,寻求降低水产企业成本、出口转内销、低碳高效的商务模式。近五年,主持了“我国海洋渔业投入产出控制政策研究”,“浙江省海洋产业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等一批省级科研项目,发表、出版“海洋公共政策研究”,《我国海洋渔业投入产出控制政策面临问题的思考》,《关于构建我国新型海洋经济组织制度的思考》论文(论著)多篇(部),获得多项科研及教学奖励。
③渔业产业政策与制度
主要研究渔业政策与法规、渔业产业政策与经济组织制度安排、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渔业产业政策体系、法律体系的构建,完善可持续发展渔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政府制定中国渔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根据,为中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五年来,主持完成或正在研究的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地方政府委托的横向研究项目5项。为地方渔业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1、养殖领域095105
养殖领域(095105)是有关该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水产养殖种质种苗、安全养殖工艺与技术、养殖水域环境管理与评估方面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水产养殖有关教育、科学研究、开发、以及技术推广与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
养殖领域依托水产养殖学校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省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点)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主要面向种质与种苗工程、安全养殖技术、现代养殖设施工程技术及水域环境管理与评估等方向开展人才培养。
养殖领域设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深水网箱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俄浙江东海海洋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挪海水鱼类营养与饲料联合实验室、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监督测试中心(舟山)、浙江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中心、渔业科学研究所、海洋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配有海水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生物遗传与发育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和分子工程实验室、水产养殖、海洋生物等水产养殖相关实验室,并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校、渔业主管部门和渔业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有专业教师及科研人员36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2名,副高职称的16名,博士学位9余名,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对象各1名、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各2名。
历年来,养殖领域在学科在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海带南移养殖、紫菜养殖、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水生生物高产安全精养模式、滩涂敌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为我省乃至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养殖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农业部、教育部、海洋局及浙江省科技厅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0余项,出版《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2、渔业领域095108
渔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有关该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渔业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渔业有关教育、科学研究、开发、以及技术推广与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
渔业领域依托捕捞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海洋生物学学科、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面向现代渔业工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和渔业管理等方向开展人才培养。捕捞学始建于1958年的舟山水产学院,是省内唯一设置的学科,1997年起捕捞学学科被浙江省教委批准为省重点学科,2004年海洋生物学学科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重点学科,2008年,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为省重中之重学科。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均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捕捞学和海洋生物学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招收三届硕士研究生。
在渔业领域,学校设有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浙江省监测站、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中试基地、浙江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浙江省远洋渔业培训中心、深水网箱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海洋学院渔业科学研究所、海洋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建有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海洋生物等一批水产类实验室。并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校、渔业主管部门和渔业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渔业领域现有专业教师及科研人员60余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4名,副高职称的30余名,博士学位1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5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1名,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名。
历年来,渔业领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省部级奖50多项,为我省乃至我国渔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近5年来,渔业领域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0余项,研究经费6000多万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20项,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若干领域研究水平和众多研究项目居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3、农业机械化领域095109
农业机械化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渔船与捕捞装备、水产机械化工程和渔业机械现代化。渔船与捕捞装备方向主要研究现代渔船设计建造方法、渔船轮机工程与管理、新船型开发与节能、捕捞装备等;水产机械化工程方向主要研究海洋牧场工程装备、设施渔业工程装备,高密度、集约化、机械化、工厂化水产养殖装备,水产品活体运输设施以及水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等;渔业机械现代化方向主要研究以“绿色、安全、高效、节能”为目标,研究和推广渔船、渔机、渔仪、渔具的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农业机械化领域以农业机械化尤其是渔业机械化为宗旨,主要为渔政管理、渔船检验、渔船设计制造管理维护、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该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领域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船舶电子电气、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水利工程” 为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为省级重点学科。
本领域现有专业师资70余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21名,获博士学位24名,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校教学名师2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省“151”工程人才6名,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6名。
本领域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建有“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挤出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舟山造船技术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舟山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船舶机电研究所”等多个省市校级研究机构。建有机械基础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自动化中心、船舶工程技术实训中心、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船舶设计与建造实验室、船舶操纵性实验室、船舶CAE实验室、新船型开发实验室、渔船建造仿真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9000多平方米,拥有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40多台,仪器设备值1739.5万元。
近五年来,该领域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星火计划5项,省部级项目40项,厅局级项目40项,到位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300余万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舟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浙江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局级成果奖10项,省级优秀论文奖15项。
4、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095110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区域经济与管理、新农村政治与社会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与区域发展。区域经济与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海洋产业政策与发展、港口物流与海洋货运、海洋旅游开发与海洋旅游产业、农(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设计与规划、农(渔)产品贸易与营销、农(渔)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新产品开发管理等。新农村政治与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农(渔)村民主体制建设与改革、农(渔)村组织建设与管理、农(渔)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农(渔)村教育发展与管理、农(渔)村基层管理信息化等。农村文化建设与区域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资源开发与规划、农村和农民文化、农村文化信息与传播、农业文明史、民俗学、民间文化等,为农村基层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文化建设工作有关的,具有宽阔视野、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村文化管理、开发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领域现有专业师资100余名,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1名,获博士学位20名,硕士学位4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2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舟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名。建有港口物流实验实训中心、企业信息管理实验室、商务实验室、海洋旅游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近1500m2,实验仪器设备价值800多万元。培养农村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主要仪器设备基本齐全。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等设施设备的研究生学习室200m2,既可供60名研究生同时上机学习,也可用于开展研究生的小型研讨和论坛。建有文化和管理类图书资料室二个,拥有中外文藏书十余万册,中外文期刊 150余种,并开通了“超星电子图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host”、“SpringerLink”等中外文图书、期刊网站。
自2007年以来,本领域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省部级一般科研项目80余项、厅局级重点项目百余项,同时,每年还承担了多项地方服务课题,年科研经费在600万元以上,科研成果丰硕。海洋管理、海洋产业经济、海洋旅游、港口物流、海洋文化等若干研究领域水平和部分研究项目居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组承担的黄式三、黄以周著作整理项目被列为国家清史工程、省文化研究工程和舟山市重大文化工程,在东海区域文化研究及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5、农业信息化领域095112
农业信息化领域主要设立农业信息化与信息管理、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农业信息检测与灾害预防四个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与信息管理主要研究农业信息系统的架构与实现,农业信息决策管理及应用等;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网络优化、网络安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主要研究农业信息的智能采集、农业数据仓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智能决策等;农业信息监测技术主要研究开发星、机、地所构成系统的技术,灾害预防方面主要研究将3S技术应用于灾害研究和预防,提出预防灾害的技术对策。
农业信息化领域主要为农村的基层单位、管理部门以及涉农企业等培养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通过学习和培养,除了掌握农业信息化的系统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尤其在农业信息的获取、智能处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研究等工作的能力。
本领域现有专业师资70余名,其中教授(含研究员)10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9名,获博士学位22名,博士后2名,在读博士6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4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舟山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1名,浙江省教坛新秀1名。
建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实验室、计算机接口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等一批校内实验室,校内实验室面积达1500m2。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另外我校已向浙江省财政厅申请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建设的专项资金项目已经实施,建设了包含机器视觉、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信息安全三个教学实验中心在内的大型综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实验条件和能力将有质的提升。培养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主要仪器设备基本齐全。拥有农业信息化领域中外文藏书10余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150余种。
近年来,本领域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重大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一般科研项目5项和一大批厅局级项目,科研成果丰硕,特别是粗糙集的研究在全球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智能信息处理、模糊集、数据挖掘等若干研究领域水平和部分研究项目居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6、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095113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设置有食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和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应用三个方向。食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方向主要研究食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以及食品工业企业可行性论证和食品产业规划等;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重点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食品卫生监督高效运行新机制、城镇和乡村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措施、食物中毒与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等;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应用主要研究海洋生物资源活性物质、天然产物分离提取技术和功能评价,以及在食品工业、化妆品行业、种养殖业、医药产业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领域拥有国家头足类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浙江省海洋生物医用制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和浙江海洋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拥有浙江省水产品加工重点创新团队和浙江省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有浙江省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海洋生物医药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药学校级重点学科;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药学等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十一五省重点专业和十二五省优势专业,水产食品课程群是省级教学团队,水产食品学是省级精品课程。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拥有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学院除招收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在职和全日制硕士生、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学术学位全日制硕士生外,还与西南大学、江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佳木斯大学和温州医学院等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800余名,教职工54名,专任教师36名,其中教授7名,副高职称22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0名,博士 20名(其中博士后2名);浙江省教学名师1名、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名、省151人才工程第二、三层次人才9名;舟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已完成或在建的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1门,校级以上教改课题1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全省建有50多家教学实习基地。有实验室面积12000平方米,内设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化学、基础医学、护理学等5个实验室和海洋食品开发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等3个科研平台,有蛋白纯化系统、原子吸收光谱、红外光谱仪、752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数码凝胶图像处理系统、CO2培养箱、高效液相色谱仪、日立大容量冷冻离心机、RM-624013多道生理记录分析处理系统、BX41-32H02奥林巴斯显微镜、酶标仪等大型设备,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近5年来主持和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星火计划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以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为代表的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次。
7、设施农业领域095114
设施农业领域以渔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等部门中与渔农业设施相关的各种岗位联系的专业学位,以服务渔农村设施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为宗旨,为相关的设计、建造、生产和制造、经营和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与该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如下:
1)渔业装备与技术
该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渔业装备与技术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渔业装备的设计开发能力、标准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能够分析和解决渔业装备设计、建造、生产和管理中的技术问题和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渔业装备标准化、渔业节能技术、渔业装备设计开发等。
2)渔农业环境工程
该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农(渔)业设施环境工程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农(渔)业设施环境调控技术及其现代化生产中的环境工程管理技术,能够分析和解决农(渔)业设施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中的环境工程问题和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渔农业设施的环境调控技术、渔农业设施的高效节能技术、渔农业设施环境的测试技术等。
3)农业建筑工程
该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农业建筑工程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农业建筑工程技术及其管理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农业建筑的设计、建造、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或具备从事与农业建筑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设施与装备的设计方法、农业建筑工程新材料开发、设施农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农业建筑工程管理等。
本领域现有全日制学生近1500名,教职工52名,专任教师39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4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实验区1个,省教学实验室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名师1位,省级教坛新秀1位,建有省级研发平台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省重点教材7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共建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省重点学科、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校级重点学科,开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五个本科专业,除招收船舶与海洋工程全日制硕士生外,还与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省内外建有20多家教学实习基地。现有实验室面积6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各级各类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重大项目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项,省部级一般科研项目5项和一大批厅局级项目,项目经费总计达2000余万元,科研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