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高原医学)专业简介
内科学(高原医学)博士学位培养点是以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平台,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的地域、群体、自然资源优势,紧跟国际高原医学研究的发展前沿,积极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相关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等课题。以低氧生理学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为切入点,以攻克高原性疾病发病机制为目标,并以中藏药研究和开发为延伸,在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几年,在美国科学杂志、基因学杂志、美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正在实施的研究项目包括:呼吸调节机制、红细胞增多与相关基因调控、高原地区携氧蛋白(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脑红蛋白)的携氧机制、藏族高原适应遗传学机制、高原土生动物—藏羚羊基因组学,以及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藏药干预等数个课题;有分子生物、细胞生物、蛋白工程、低氧生理、免疫组化、中藏药药理学、高原病临床实验室等7个现代化实验室;2009年建立了西北地区最现代化的大型低压氧舱,在青海省可可西里建立了我国海拔最高(4600米)的高原医学研究现场实验基地。
01、高原地区右心房结构和功能简介
右心房将回流来的静脉血在心脏舒张时经三尖瓣注入右心室,心脏收缩时右心室又把血液射入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在那里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称为肺循环。高原缺氧是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根本原因,长期持久的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加重右心肥厚以及衰竭;同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以及肺动脉高压,可使肺小动脉发生形态学改变。缺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以及肺血管形态学改变的机制很复杂,它包括神经体液、化学介质离子通道等因素参与。慢性高原病特别是高心病的肺动脉压有异常升高。长期持久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后负荷逐渐加重,并发生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心脏储备力减退最终导致右心衰竭。低压低氧是发生高原性心脏病的根本,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小动脉壁的增厚或重建(remodeling)是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或基本特征。慢性缺氧引起的右心功能受损,左心室是否亦受累,或受累程度如何尚不清楚。
02、造血干细胞与低氧环节简介
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成熟、凋亡受多种造血细胞因子的调控,包括造血正向调控细胞因子(如SCF、Flt
3
ligand、CSF、CSF-Multi、IL、EPO、TPO、IGFs、HGF、PDGF等)和负向调控因子(如TNF-α、TNF-β、TGF-β、LIF、IFN-α、IFN-β、IFN-γ、CK等)。低氧影响许多造血细胞因子的表达,如HIF-1、EPO、EPOR、VEGF、P53、糖皮质激素受体等,从而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凋亡等过程。该研究方向从细胞、蛋白、分子水平系,统探索低氧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影响,为阐明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和探索高原病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03、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干预简介
与世界上其他高原相比,青藏高原是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高原。长期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居民,对低氧环境丧失习服可导致慢性高原病的发生。据调查,青藏高原慢性高原病患者至少为40万人,病人以移居者为主,世居者也多发。慢性高原病的病理特征以红细胞过度增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严重的低氧血症为主。其中,以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后果更严重,易发展成为高原性心脏病,导致心衰。研究发现,许多长期居住在高原的人群,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可高达5%-10%,有些地区甚至超过10%。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防治和干预迫在眉睫。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药用价值极高的藏药材资源。藏药对高原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独特疗效。以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易感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为基础,选择主产于青海省的道地藏药作为研究对象,从基因、细胞、整体水平较为全面、系统地开展藏药干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可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防治奠定基础。
民族医学(藏医藏药方向)专业简介
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魂宝之一,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治疾病、至今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传统医学,也是研究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地区人群在低氧环境下的生理改变及由低氧所引起的高原病防治的一门学科。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这片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净土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纯净度高、光合作用好等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使得青藏高原藏药材具备有效成分多、生物活性强、低毒、无污染等特点,在祖国传统医药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千百年来,它为青藏高原人民的防治疾病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示了东方传统医学的强大生命力。
01、藏医医史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简介
藏医学具有悠久的记述其历史和医学人物传记的传统,公元8世纪以来12世纪以后吐蕃特的学者们撰写的医学史著作非常之多,仅流传至今的差不多有近百部。但在历史上和当代的藏医药史著作有很大缺陷。很少有人将藏医学的孕育、形成(体系)和发展放到欧亚医学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因此,我们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考古学方法、历史语言学与文字学方法以及建立影视人类学档案等多种研究方法,搜集古代世界医学史包括埃及、希腊、罗马、波斯、中医、印度阿唷吠陀医学等方面的文献,对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提炼、分析和研究,用内容比较、时空比较、数理比较和异同比较等比较研究的手段,从藏医药基础理论学的角度提炼出相关论点,评价其整个世界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独到之处,追寻传统藏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口。
02、藏药药理机制与炮制技术研究简介
该研究方向以传统藏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研究技术,从现有自然资源和优良显效方剂入手,应用现代药物研究手段,通过有效性研究、安全性研究、稳定性研究、生产工艺研究,进行合理的剂型改造、规范和提高质量标准,经过多指标的研究来综合评价传统藏药的疗效,为藏药的临床疗效确认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