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人经历颇有些特殊,不像一般人那样是在拿到学士学位的本本或是夺得经理、老总宝座之后才扬眉吐气地走向MBA之路的,而是初中毕业后考虑到...
本人经历颇有些特殊,不像一般人那样是在拿到学士学位的“本本”或是夺得经理、老总宝座之后才扬眉吐气地走向MBA之路的,而是初中毕业后考虑到父母龄高辛劳、弟妹尚幼才无奈放弃在当时非常诱人的“读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的金光大道,选择了上中专,提前端“铁饭碗”的独木桥。中专毕业当我“豪情万丈”地怀着“干一番事业”的梦想奔赴工作单位之后,才发现世界并不象梦想的那么美好:许多体制问题(中专毕业后我在一家国营工厂从事了六年技术工作)、管理问题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甚至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制约着我自身的发展。而这些问题在当时仅凭我自身的学识连想也想不明白,更没有能力去解决。于是抱着“救世济已”的决心再返求学之路,工作之余自学完了管理专业大学课程,拿到了重圆心中始终未泯的“大学梦”的敲门砖——考研所必须的大学文凭,并经过两次闯荡终于被上海财经大学破格录取,有幸成为一名当时非常热门的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MBA当时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试点,而我入校前尚不知MBA为何物,入校后才知道我所就读的管理专业属经济学学位,而非管理学学位!)。我当时之所以报考管理专业研究生除了兴趣、志向爱好之类的理由外,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重要原因:因为报考管理类研究生不需要我所不具备的“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之类的深奥知识。我写下以上这些个人艰辛的MBA之路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不泯的理想并去执著追求,始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在当时只有初中中专的起点尚且如此,更何况您呢?土生土长的MBA学了些什么?
学校教了我什么?
研究生期间,教授们虽然未能教会我多少可以在实践中“直接派上用场”的东西,但却帮我打下了在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理论基本功,并且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被称为大师级的人物如:哈罗德。孔茨、菲力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等及其所著的圣经式读物。然而学校也浪费了我们不少时间,学了一些凭我多年的企业实践认为丝亳没有价值的课程,但是我们多少也能予以谅解,因为一些强制性课程的设制连学校也没有自主权。
企业让我学到了什么?
首先,企业给了我实践的机会:即使是读研前的国营企业生涯,也增加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使我懂得了学习机会的珍贵,并初步学会了对理论的甄别能力、了解了自身的不足,懂得了学习的重点。在营销与管理领域,书本知识能够给予的只是基本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或者只能学到“应该做什么”),却很难从中找到具体的行动方案(怎么做?)。书本知识要加上自己对照实践创造性地理解与思考才能变成正确的行动,否则照本宣科、不管理论的正确与否与适用环境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并因此而排斥理论、丧失对理论的信心。一言以蔽之,企业让我学会了有选择地读书,让我学会了对理论的思考与应用。
其次,研究生毕业后在比较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仅凭理论认识就可以比一般人更胜任营销管理工作,使我更坚定了对权威理论的信心。进一步认识到了基础、全面的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丝毫不敢放松对理论的继续钻研及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并且,把基础理论的导入作为对下属员工入职培训的第一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少,经我培养、带领过的下属人员,都不再怀疑营销理论与管理理论的有用性。
再者,多年企业的所见所闻让我知道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太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的MBA了,一些企业的老板们、经理们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营销理念与管理理念也不具备。本人在企业中经常是帮了一个部门却发现另一个部门的基础和配合跟不上,以至经常需忙于自己的“份外之事”,忙完自己部门的“份内之事”后又要忙于充当其他部门的“管理指导员”,甚至连“老板”、“总裁”本人也还需要被培训。中国的企业需要更多具有真才实学而不是仅有一纸文凭的MBA!
对MBA教育的一点建议
首先,我认为MBA教育的重点还是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比如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决策理论、战略理论、经济学、经济法、金融、计算机应用、外语等,而不必过于强求学校教育很难做到的“实用性”与“动手能力”。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目前比较流行利的案例分析、角色模拟、互动式教学等)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学会今后数十年的工作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主要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学校应该把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向、思考方式、基本理念等作为教学的重点。
其次,MBA学校教育还应该破除学生对理论的盲从与不分场合与环境的盲目应用,提高学生对五花八门的理论的鉴别能力以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再思考能力,并要强化学生离校后的“再学习”意识、明确再学习的方向。
再者,还应合理选择权威教材,不要盲目强调教材不具权威的“本校一体化”。
第四,应广泛拓展师资来源,聘请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士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交流、联谊、研讨、讲座。
第五,MBA招生应以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为主,管理类学科有了实践感受后才能更好地懂得应该学会么、应该怎么学。
1.当前中国MBA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是什么?
MBA即工商管理硕士,攻读MBA研究生是成为工商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MBA与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不同之处在于:MBA以担任企业管理人员为就业目标。MBA培养的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有较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所以,这个专业要求培养对象具有一定的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要求更高一些。
2.我国的MBA教育的发展状况怎样?
我国培养MBA的时间不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清华[微博]、人大[微博]等少数院校开始试点,以后进一步扩大招生院校和招生规模,并且扩大与国外院校的合作,探索和积累培训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水平。从1997年开始MBA招生全国联考。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现在已历时七年,初步形成了中国MBA教育的基本模式。
3.MBA在我国越来越火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从试办MBA教育培训到全国87多所院校联考统招,报名人数逐年激增,越来越火。1997年招生院校增加至56所,报考人数23018人;1999年招生院校仍是56所,报名人数30435人;2000年56所院校招生,报名人数35416人;2001年56所院校招生,报名人数38126人;2002年招生院校63所,报名人数达到5万多人,北京就有1万多人报名。2003年9月招生院校增加到87所,MBA越来越火的原因是这类人才的市场前景看好。一是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二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境外的大公司,大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会掀起新一轮高潮,外企也急需大量本土高层管理人才;三是加入WTO后竞争更加激烈,为提高企业竞争力,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就成为中外企业争夺的对象;四是入世后,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职能与国际接轨,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另外据专家测算,我国需要30万MBA,而现在只有3万,供求差距是MBA火的根本原因。
4.MBA的培养方式有什么特点?
作为国家统一招生的研究生的一部分,MBA也必须符合一般研究生的质量标准,如语言(英语)要求、课程要求、论文要求等,同时它又具有管理专业的一些特殊要求 。所以在培养方式上就具有特点。首先,它可分为在职就读和在校脱产就读两种学习方式。在职就读学制为三年,脱产就读学制为二年,两者的课程、学时、要求都一样。其次,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重要,案例讨论、社会调查、管理咨询的比重更大些。再次,费用较高。
上一篇:MBA提前面试中必须注意这些礼节
下一篇:最后一页
院校推荐
最新资讯
考研院校
考研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