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毕业后想留校任教,准备好面对这些了吗?

摘要:很多立志读研、读博的考生,是希望以后能够从事科研事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就业倾向就是在高校任教。无论是在其他高校,还是想办法留在本校。...

很多立志读研、读博的考生,是希望以后能够从事科研事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就业倾向就是在高校任教。无论是在其他高校,还是想办法留在本校。也许在外人眼中,高校教师这份职业体面、轻松,不用坐班,还有寒假、暑假。也有很多青年学子对"进高校"趋之若鹜,一个大学教职甚至有上百人申请。但其实,大学"青椒"(青年教师)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

  前不久,43岁的教授茆长暄上了新闻。这位在2010年被上海财经大学引进的青年教授被校方告知,在"常任轨"教授6年聘用期满后,不再续约。据悉,该校从2004年来共引进了200多名"常任轨"教师,至今合同到期的71人中,只有19人被授予常任教职,其余的均已离职。

  进校后科研启动慢

  做科研需要有物理空间,但很多新人刚进校时,实验室都还没有落实,只能"蜗居"在别人的办公室。近年来不断有新教师进来,但院系的用房面积往往没有同步增加。更何况,做科研需要经费,但普通青椒获得的启动经费往往不宽裕,而且是分批调拨的,这显然不利于及时购买或者搭建实验装置。

  再次,普通青椒入职后大多不能马上拥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等到被批准成为研究生导师,也一年甚至几年过去了。院系不断有引进人才进来,但研究生的名额没能及时增加,因此出现了导师多、学生少的情况。即便"谢天谢地"招到个把研究生,也会遇到学生科研基础不扎实、缺乏科研激情等问题。

  独立工作后做科研、发文章难

  虽然学术评价不能"唯论文是从",但论文在目前仍然是学术界的"硬通货",也是证明研究者"的确做了""取得了进展"的直接证据。

  但是,首先,科研启动慢必然会导致发文章慢。其次,以前读博士、做博士后时,有一些科研的点子是导师提出的,并且论文有导师的把关和"加持",更容易发表;而独立工作后,往往做新的课题,也没有导师可以依赖,需要靠自己。再者,青年教师并非专职博士后,而是要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要同时把科研和教学做好,非常困难。

  工作几年后晋升职称难

  有相当多的青年教师以讲师、副教授身份进校,将来会面临晋升职称。高级职称不但和工资级别挂钩,更是学术水平的外在表征,也是申请项目、获取学术头衔的重要保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评职称并不容易。国内高校评职称就像"计划经济"那样,由人事处把名额"分配"给院系。有的重点大学,每年内部晋升教授的名额不能保证每个系都能分到。此为其一。

  其二,评职称不一定取决于你有多强,而是取决于院系分到几个名额、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强。有时候即便你很强,但遇上名额少、竞争对手多且强的情况,也会铩羽而归。更何况,还存在着"论资排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因素。

  家庭和事业矛盾普遍存在

  做科研的人都明白,做科研并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别的研究者在"动",而你"不动",那就落后了。并且,要想获得更多的科研资助,就必须"出东西",因此晚上和周末常常需要加班。

  但这样必然在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上"加了一把盐"--晚上和周末你到底是陪家人,还是去学校加班?往往,青椒在忙着家庭事情时,对自己的工作进展会有一种焦虑,又会有一种被现实掣肘的无力感,特别是想到别的同事正在实验室"浴血奋战"。而如果去学校加班,那么对家人会有一种愧疚感。

  很多大学都建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住房压力很大。有很多青椒还住在教师公寓,或者在外面租房子,每个月工资有可观的一部分被用来交房租。而对于那些已经买房的青椒,还贷压力也很大。

  不忘初心,坚持前进

  不过,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会面临压力和困境。而在大学里,即便是被当成"宝"的"青年千人",也一样会经历职业技能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也一样面临着"出东西"、竞争学术头衔的压力。因此,有压力是必然的,也是必须面对的。

  重要的是要知道将要面对的压力,做到心中有数,尽自己所能提前做出准备。而一旦走在了这条路上,就要继续前进,面对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