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篇文章是2010年《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但曾多次出现在《经济学人》首页热文榜栏目中,本文讲的是美国的事情,但是希望对我们大家能够...
这篇文章是2010年《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但曾多次出现在《经济学人》首页热文榜栏目中,本文讲的是美国的事情,但是希望对我们大家能够带来些许思考。(原文略有删减)在今天,学术论文不仅仅阐述作者观点,同时还代表作者的一段时期内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们想要拿到博士学位,前赴后继辛苦劳累,就是为了完成这样一篇博士论文。
在大多数国家,博士学位是进入学术界的门槛,进入独立研究某个领域的敲门砖,也是与导师合作的研究成果。各个国家,不同大学,不同专业,要求也有所不同。获得博士学位只需要完成研究论文,而有些还需要参加一些必修课或选修课或是助教工作。一篇学术论文有几十页,甚至是几百页。这些博士有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儿,有些已经是知天命的四十岁中年人了。
这些读博的学生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对现状不满。有的把自己的工作描述为打工仔,每周七天无休息,二十四小时待命,薪酬很少,前途渺茫。这种情况很普遍。
在读博士抱怨满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于培养博士体系本身。应用性博士,比如法学博士、商学博士和药学博士,实际上含金量很高。尽管博士学位的设置是为进入学术界而考虑,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和现有的研究岗位数量差距拉大。博士供过于求,而很多企业领导又说他们找不到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从一方面也表明博士们并没有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型博士的培养体系比作旁氏原理。
同时,许多大学形成了一个共识,在读博士积极性很高,因而是可以任意指使的廉价劳动力。招收博士有助于学校开展研究项目,这些博士生还可用来发展教育,而且成本少。
支持读博士的人也许会说,即使不能得到一份稳定的研究工作,读博也是值得的。并非每一位读博士的人都想进入大学,也有很多在私营企业,或是企业研发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的确是事实。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我们看到的事实,博士生退学者增多,很多在读博士很郁闷。
在美国,仅仅57%的博士在十年以后继续攻读博士,也就是说其他的都退学了。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自费读博士的学生退学比例是49%。更糟糕的是,其他在读博士,在博士一年级就在不同专业跳来跳去,很多人文学科在读博士坚守着自己的领域,最终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了。而辍学者往往成为了国家的学术精英。美国大学一个研究报告表明,按时完成博士学习的人,并不比辍学者睿智多少。缺少职业指导,前途渺茫,经济拮据成了他们最终放弃的原因。而就算完成了学业,也并非前途光芒。
纽约一位政治家史沃兹博士说,博士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更短课程取代,他说,华尔街发现很多物理学家能够解出微分方程,于是聘请他们做定量分析。但是如今教授却用一些很简单的高等数学课程,因此,一个会解微分方程的博士生不再具有竞争力。
很多学生做研究是出于热爱,现在教育却成了终结了他们的热爱。很少人知道路在何方,英国一项对博士毕业生研究数据表明,三分之一人读博只是为了继续做学生,或是延迟就业。大概一半学生说,科学家可以有很高的年薪,因此就随波逐流读博。但是呆在校园,喜忧参半。高学历者更容易不满足更容易跳槽。
一些人开始怀疑读博是否值得,如同怀疑这个世界太多的艺术和文化。他们认为,知识会从大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在宏观上是这样,微观方面,读博的确是一个很糟的选择。
学术研究者、大学、博士生利益各不同。呆在大学的学生更聪明只是对学术有利。硕士研究生可以带来带来更多的财政经费,为导师的学术论文增加数量。这些孩子毕业走出校门,这些对他们来说毫无好处。一位女学生曾经被导师认为前途无量,但七年学术后,最后导师送她一句话,早点嫁人吧。然后导师把她请出了校门。
一位常青藤学校校长被问到博士数量过多时,他回答,即便我们这些学校减少招生博士生,其他学校也会把我们减少的部分给增加上去的。
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把培养博士数量作为一项指标,并准备培养更多。而对学生来说,找到一份实际的固定工作,收入会有多少才更重要。
很多读博的人都是班上聪明的学生,他们可以把想做的事做到最好。在人生旅途上得到鲜花和奖赞。每年博士新生都不愿意去相信,他们正在为整个文凭体系效力,而得益者不是他们。仅仅有追梁刺骨的刻苦精神与自以为聪明过人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到别处或许会做得更好。
上一篇:2017考研:强行克服拖延症,你要做到这些
下一篇:最后一页
院校推荐
最新资讯
考研院校
考研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