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楚的抉择 选择读研是需要付上代价的。每个人都要想清楚自己近几年的规划,到底在未来的 3~5 年想收获什么?对于那些想要继续深造的
清楚的抉择选择读研是需要付上代价的。每个人都要想清楚自己近几年的规划,到底在未来的 3~5 年想收获什么?对于那些想要继续深造的同学,在好的学校读研、上临床确实能学到更多东西,也能见识到很多牛人。可是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读那么多书,去那些好的三甲医院,这当中的利弊需要自己去权衡。
另外,在什么地方读研也有很多差别。在上海读研往往意味着和实验室打交道,在北京读研可能在临床方面有更多的提高,在自己本校读研的话可能会对以后留在附属医院有帮助。还有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会有差别,一定要提前了解科室的特点。我有个学妹想学消化内镜报了消化内科,过去之后才知道那里的内镜和消化是分家的。
还要弄清楚学硕、专硕的区别。学硕的优势在于有更好的条件做实验、发文章,尤其在上海这样看重科研的地方,没有文章就寸步难行;而专硕(四证合一)的优势在于毕业能拿到规培证,方便就业。有些同学会有先读专硕,然后课余时间做科研的想法,在上海说不定还有可能,在北京的话往往会发现要么临床工作太多,要么导师只带自己的学硕没机会。
掌握导师情况
导师的条件
很多人一心想报院长和科主任的研究生,但是这些大牛一般不会亲自带学生,所以首先要了解这个导师能够提供的东西和自身期望是否相符。比如一些年轻的导师,就比较适合进取心强、希望多受指导多出成果的学生。因为这种导师可能每一届只有一个学生,他又需要发文章升职称,所以他的学生出文章速度就很快。而且导师愿意指导的话,读研这几年能学到更多的本事。
我的一个同学就报了这样的导师,他在国外还每天给他布置任务,夜里跟他视频交流。他读研几年的收获会比其他人大很多。另外,如果老的科主任要退,那个导师又是继任人选的话,那么他的学生说不定还有留在附属医院的机会。
导师是硕导还是博导也会有些差别。如果以后想要读博的话,考研时最好选择博士导师,到时转博会容易些。不然读了两年硕士想要再转博,就必须得去联系别人的导师了,这就相当于要认干爹,很难有原来的导师那样的亲密度。
导师的名额
导师每年能招几个学生是已经定好的。一般好的医学院都会举办夏令营,部分老师在夏令营的时候就确定了保研的或中意的学生。所以在报名的时候最好能了解清楚导师的名额是不是被占了。另一种情况就比较坑爹,就是有熟人内推了。我的一个同学总分考了 380 多分,结果最后被调剂回本校。他当时联系导师,导师说上应该没有问题,复试之后才告诉他已经有内定名额了。这种情况只能通过导师的学生打听下情况。
另外,考研报名经常会出现一般的导师很多人报,很好的导师没人报的情况。我的一个学弟,他报了北大医学院的一个一般的专业,结果被调剂到积水潭的外科,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这么好的运气可能只是个例,但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很多科室都会出现这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
如果能够了解清楚导师今年的招生情况,可能会为我们创造进入心仪科室的机会。比如我的导师会跟我们聊今年招生的情况,如果有人能联系上我们,他就能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信息。还有参加过夏令营的同学往往会跳槽,牛导师到最后没有招到当初想要的学生,所以一定抓住推免生录取结束的时间点再联系导师确认。
科室或实验室的生存环境
如果能够联系上师兄师姐,那么下面这些问题最好能弄清楚:导师在科室的口碑如何?有多少科研基金?对学生态度怎样,会不会乱发脾气?是否容易毕业?师兄师姐描述的生活,可能就是你未来的生活了。
了解清楚这些情况后,大家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判断到底要不要去。导师很会 push 的,可能以后就要拼命做实验了;科室或实验室人际关系不好的,可能以后就要压抑地过日子了。尤其要提的是毕业问题,许多科研牛的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导致很多学生会出现延迟拿学位证的情况,可能会对工作有影响。
结语
文中提到的,都是考研中会发生的事情。希望这些故事能够让每个考研报名的同学少走一些弯路,毕竟三年的研究生时间对谁来说都是损失不得的。
中公考研指出,对于现在的这个大环境来说,读研、甚至当医生都不会是唯一的选择。有人在读研两年后选择退学,有人在博士毕业后转行,人生其实有很多可能,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内心想要什么。
上一篇:2016考研:用努力为你的成功加冕
下一篇:2016考研:希望就在我们坚持的背后
院校推荐
最新资讯
考研院校
考研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