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2020考研政治:马原常考37条古句及背后的含义

摘要:关于马原部分,想必大家最犯难的还是那些古文句结合的考察题,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历年最常考到的古文句以及他们背后的含义。  1.元气是构...

关于马原部分,想必大家最犯难的还是那些古文句结合的考察题,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历年最常考到的古文句以及他们背后的含义。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这句话指的是祸与福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1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14.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15.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16.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1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18.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9.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0.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1.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22.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它所蕴涵的哲理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奉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

  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之所以问心无愧,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之奋斗,自己没有任何私利。

  23.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有矛盾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

  24.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5.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的这句话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既不因有了尧这样的杰出人物才存在,也不因出现了桀那样的暴君而消失。这句话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这句诗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向荣。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句诗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句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些古句都体现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二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的这句诗体现了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即时空的相对性;同时也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即运动的绝对性。

  3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的这首词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句话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此外,这句话还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句古句体现了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5.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的这句诗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3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