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努力方向。
绿色是新时代发展的底色
材料1
绿色,常被喻为生命色、自然色。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破坏自然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伤及的是人类自身。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环境事件深刻印证了这个警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国家颜值”越来越高,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美丽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
材料2
同时要看到,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完善绿色经济体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绿色是硬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切实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中,恩格斯的告诫,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启示?(4分)
(2)结合材料2中,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这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6分)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对许多人来说,智能手机就像身体的延伸,像始终固定在手上的额外器官。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许多人每5分钟看一次手机,如果手机丢了或忘在了家,就会感到不安。这种行为,常被大家称为上瘾。用手机社交、网购、游戏都会上瘾。
手机游戏爆款频出,说明上瘾有一定普遍性。最近,游戏“旅行青蛙”火了。有些人躲过了“王者荣耀”、躲过了“李泽言”、躲过了“跳一跳”,却掉进了蠢萌的青蛙大坑,天天心里惦记着“蛙儿子”。对游戏的依赖和上瘾,越来越引发人们的担忧。一方面,游戏开发者非常善于把握人们的心理,不断推出爆款产品;另一方面,焦虑、压力、孤独感困扰着现代人,游戏在某些方面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更是容易深陷其中。
针对游戏上瘾,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首次在《国际疾病分类》修订本中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和行为障碍。“游戏障碍”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不过,世卫组织并未对此提出具体的治疗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具有“游戏障碍”。研究表明,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大多数玩电子游戏的人不会受这种障碍影响,就像大多数喝酒的人不会受酒精使用障碍影响。但是,在特定情形下,使用过度会导致不良影响。”世卫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弗拉基米尔·波兹尼亚克博士表示。
更广泛地来看,世卫组织还没有探究清楚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使用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比如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与认知发展、身体或骨骼发育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而且,在评估现有证据和研究的过程中,专家没有发现足够的证据,把任何一种技术驱动的行为成瘾列入修订本之中,比如“智能手机成瘾”。现在来看,关于科技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负面健康影响的问题探讨,远多于科学研究与指导。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超过一半的人口上网,其中超过90%的人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中国可以为提高我们对于电子设备使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作出很大贡献。我们正在与中国的技术公司合作监测有关使用量和使用模式的数据,借此更好地认识科技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0日
请回答:
(1)“世卫组织还没有探究清楚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使用与健康之间的关联”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观点?(5分)
(2)试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说明为什么“中国可以为提高我们对于电子设备使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作出很大贡献”?(5分)
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2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摘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请回答:
(1)为什么“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4分)
(2)材料2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6分)
材料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积极开拓、蓬勃发展。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6年,全国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超过1.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过半;中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各项科技计划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和前沿技术,对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作出了统筹部署。推进北京、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为重要载体,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最顶尖的创新强国相比,中国在科技领域仍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是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比如,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科研项目的遴选、规划、组织实施还应该更加国际化。要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制度,使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更加规范。虽然国家目前引进了大批国际人才,但是总体来说科研人才还有所欠缺。要通过重大项目吸引更多人才,不但要吸引我们自己的科研工作者留在国内,还要把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保证足够的国际参与。此外,科学研究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国际热点,一方面要跟国际接轨,另外一方面也要立足中国实际。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科技领域,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我们要有重大的国际性成果,需要在某些领域成为国际的前沿和领导者,而不只是在某一个点、某一个项目上。要努力成为国际的科学中心,汇聚国际科研人才到中国来做实验,需要规划和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项目,使我们能在科学和技术上领先国际。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6日)
材料2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请回答:
(1)进入新时代,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原因是什么?(5分)
(2)请从独立自主原则的角度,谈谈你对“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句话的理解?(5分)
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党走过二十八年了,大家知道,不是和平地走过的,而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走过的,我们要和国内外党内外的敌人作战。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学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节选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
材料2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93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8年5月4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5分)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为什么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5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对我国宪法的又一次重大完善。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学习宪法、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修改宪法,正是为了更好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的国家根本法作用。此次宪法修改,反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对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行了及时确认,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才能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要把实施宪法摆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以宪法修改为契机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学习宪法、尊崇宪法,首先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我们党首先要带好头,坚持依宪执政。要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要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的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增强宪法意识,带头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宪法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摘自《人民网》(2018年3月15日)
材料2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铿锵的声音,庄严的气氛,这神圣的一刻,定格成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融注到亿万人民的心头。3月17日上午,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抚按宪法、紧握右拳,庄严宣誓。这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国家主席首次进行的宪法宣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国家、军队最高领导人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恪守宪法的高度政治自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领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政治品格和领袖风范,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维护宪法权威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摘自《人民网》(2018年3月17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5分)
(2)习近平总书记带头向宪法庄严宣誓,体现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哪些重大意义?(5分)
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如何让金砖机制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环顾寰宇,金砖国家毕竟只有5个,而发展中国家则有100多个。上世纪中期以来成立的许多国际组织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其主要目标是维护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金砖机制的成立打破了世界经济由发达国家长久主导的格局,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开辟了可行之路。作为金砖国家主席国,中国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金砖+”理念引入此次厦门会晤,为“金砖梦”再次腾飞插上新的翅膀。习近平主席倡议,“我们应该扩大金砖国家合作的辐射和受益范围,推动‘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中来。”厦门会晤,金砖国家首次同来自全球范围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对话,致力于同它们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以行动诠释了“金砖+”的深刻意涵。扩大金砖国家“朋友圈”,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这个世界的明天才能变得更好。
鼓浪声声传四海,鹭岛悠悠通五洲。“金砖五国扩大为‘金砖+’的倡议将创立新的发展中国家交流平台”、“金砖国家能够帮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将会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舆论场上,“金砖+”已成外媒报道的热门词汇,合作共赢的理念正被广泛播撒。以打造“金砖+”为新契机,攥指成拳、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理念将会闪耀于人类文明的星空,照亮更多国家的前行之路。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材料2
这次会晤的主题是“金砖国家在非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共谋包容增长和共同繁荣”,很有现实意义。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各国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深度交融。同时,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南北失衡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还未消除。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直接影响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外部环境。
时代大潮奔腾不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金砖国家要把握历史大势,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巩固“三轮驱动”合作架构,让第二个“金色十年”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新华日报》(2018年7月26日)
请回答:
(1)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为什么要提出“金砖+”倡议?(5分)
(2)如何理解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情怀?(5分)
1.【评分细则】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实际中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采取合理的实践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分)
恩格斯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充分说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2分)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切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让自然为人类所用,在实际中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分)
(2)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2分)
材料2中所说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要从整体上和动态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2分)
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这体现了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矛盾一分为二的观点。材料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充分体现了发展的观点,环境保护是一个过程,既要看到过去的成绩,又要看到现在的问题,还要预见环境保护的未来美好前景,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2分)
总之,要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辩证思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评分细则】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3分)
由于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所以,虽然世卫组织对游戏上瘾有了比较明确的认定,但是还没有探究清楚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使用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在评估现有证据和研究的过程中,专家没有发现足够的证据,把任何一种技术驱动的行为成瘾列入修订本之中。这些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2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分)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超过一半的人口上网,其中超过90%的人是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中国人可以从自身上网的实践活动中得出电子设备使用与健康的关系,得出正确全面的认识。所以,中国可以为提高我们对于电子设备使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作出很大贡献。(2分)
3.【评分细则】
(1)“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的社会实践。(2分)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实践的结果与实践之前的认识和预想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认识就得到了证实,成为真理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2分)
(2)材料2说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即使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2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2分)
无论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证实,还是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被证实,都表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2分)
4.【评分细则】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对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分)
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分)
(2)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2分)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发展,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3分)
5.【评分细则】
(1)从国内情况来看,①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②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分)
从国际情况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改变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格局,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战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分)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坚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它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又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创造,绽放出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价值。(1分)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分)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要开展的斗争更加艰巨。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1分)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有焕然一新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只有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分)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之下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才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分)
综上所述,完成“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一往无前,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6.【评分细则】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修改宪法,正是为了更好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的国家根本法作用。此次宪法修正同样遵循宪法基本原则。(1分)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有:
①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学习宪法、尊崇宪法,首先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我们党首先要带好头,坚持依宪执政。②人民主权原则。我国宪法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才能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③人权保障原则。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都是最重要的人权。④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要把实施宪法摆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以宪法修改为契机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⑤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4分)
此次宪法修改,反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对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行了及时确认,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
(2)向宪法宣誓,不仅是一个庄严的仪式,也是彰显宪法权威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捍卫宪法尊严。习近平主席就职时依法进行宪法宣誓,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是最好的激励和教育,极大鼓舞社会公众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宪法信仰。(1分)
①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权力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③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党的领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毋庸置疑。加强宪法实施,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分)
此次宪法修改,对于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至关重要、影响深远,为全面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强大推动力。(1分)
7.【评分细则】
(1)历经十年,金砖国家在全球的影响力、合作范围越来越大。(1分)
适时启动“金砖+”机制,扩大参与平台,顺应了金砖国家和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有助于促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有助于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推动建立更为广泛的伙伴关系,有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共同发展繁荣。(2分)
这些做法与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路一脉相承。(2分)
(2)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是和平、发展问题仍没有解决,人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要求日益迫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冷战思维与此潮流相悖。(2分)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1分)
为此,国际社会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分)
上一篇:2019考研政治史纲备考攻略:不要临考才说“真香”
下一篇:最后一页
院校推荐
最新资讯
考研院校
考研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