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学海文 陈静 一、世界的物质性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
万学海文 陈静一、世界的物质性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物质,主 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 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6.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离开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10.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11.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3.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4.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规律和消灭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人们也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方向。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 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上一篇:2017考研国内外时政热点新闻:11月18日
下一篇:最后一页
院校推荐
最新资讯
考研院校
考研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