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考研政治】两极格局解体

摘要:万学海文  1.国际经济格局  国际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是...

万学海文

  1.国际经济格局

  国际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层次的实力对比关系。

  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阶段

  美国夺取世界经济霸权基本步骤:

  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第三,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各国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

  (3)第三阶段——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出现重大变化和调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崩溃,世界经济深受影响,出现了重大变化和调整。

  第一,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政治动荡、经济危机长达十年之久。第二,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

  2.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①雅尔塔体制

  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②雅尔塔体制的作用

  第一,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消极影响: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2)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结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英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苏联及民族独立、民主革命力量同美、英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进而发展为两大阵营的对抗。

  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核心是遏制与反遏制。“冷战”主要是指东西方国家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除直接武装冲突外的一切敌对活动。

  1949年4月,美国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的旗号,实际上是一个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于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纷纷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联成了一片。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了北约,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至此,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

  (3)从两大阵营的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第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美攻苏守。

  第二,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

  第三,20世纪80年代,美国重新采取了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第四,1985年11月,美苏两国首脑举行日内瓦会晤,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此后到1990年赫尔辛基首脑会晤为止,美苏两国首脑会晤了8次,达成了包括中导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其中1989年12月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4)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终结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最后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导致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在于:

  第一,国际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世界基本政治力量的不断转换与相互作用,有力震撼着两极格局。

  第二,美苏两国在长期争夺世界霸权中矛盾不断激化,力量相互遭到削弱。

  第三,苏联及其控制的东欧集团的解体,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格局的基石。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