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万学海文 1.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1)法律的含义和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
万学海文
1.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1)法律的含义和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二是认可。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等也在保证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首先,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其次,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③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的。
(2)法律的演进与发展
①奴隶制法律。
②封建制法律。
一是肯定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封建等级制度,三是维护专制王权,四是刑罚严酷、野蛮擅断。
③资本主义法律
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有:一是法律渊源不同。二是法律结构不同。三是法官权限不同。四是诉讼程序不同。
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原则:一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二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三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④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所创立的。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在原有社会形态之中大规模地形成和发展,因而社会主义法律都是经由社会主义革命,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为基础而被创立和建设起来的。二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法律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产生的。
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资本主义法律在取代以人身奴役、等级压迫和专制统治为特征的封建制法律方面,确实是一个历史进步,但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平等和自由仅仅实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平等和自由的真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个人在经济上是否居于支配地位。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第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第三,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第四,体现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第五,体现动态、开放、与时倶进的发展要求。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社会主义法律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①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做什么;义务性指引是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②预测作用
③评价作用
④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律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⑤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一是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①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立法活动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②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③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司法原则主要有: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④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3.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1)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①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第二,人权保障原则。
第三,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四,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我国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第三,基本经济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
第一,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第二,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
第三,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第四,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第五,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第六,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了犯罪构成及其要件,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和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
①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③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①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②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③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④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⑤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并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部署。
①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②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③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④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上一篇: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考点解析
下一篇:最后一页
院校推荐
最新资讯
考研院校
考研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