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6考研初试在即,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特别针对最后40天的复习,出品了2016考研政治最后冲刺背诵材料系列文章,把众多考点按照模块与专题...
2016考研初试在即,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特别针对最后40天的复习,出品了“2016考研政治最后冲刺背诵材料”系列文章,把众多考点按照模块与专题的形式高度浓缩总结,希望考生能够掌握这些必备考点。
由于马原部分考点较多,所以按照模块编写。本文的主题为唯物史观。
专题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对立史观
唯心史观具有两大缺陷: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指看到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同时也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专题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其基本要素包括:①劳动资料;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资料里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专题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1.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实质: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工具。
3.职能:国家有政治统治(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是其主要职能,社会管理职能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统治只能通过社会管理职能体现。
专题四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是又称社会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专题五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重要动力: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1.革命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改革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专题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考察原则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超人创造历史。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专题七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历史人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政治一定有很多最近才开始复习的同学,开始背书,背也背不明白,背下来了也不会做题,毛用啊?理解最重要!别2的喝的拖延了,4节课抓紧建立知识体系,明白体系才能做懂题!11月份了,抓紧吧!